计算机网络2:网络体系结构
1. 网络分层
- 优点
- 各层独立
- 灵活性好:当任意层发生变化时,只要接口不变,上下层均不受影响
- 结构上分开,各层可以采用最适合的技术
- 易于实现和维护
- 促进标准化
- 原则
- 根据功能需要
- 功能明确
- 功能的选择有利于指定国际标准
- 接口信息量尽可能少
- 层数足够多:避免不同功能混于同一层
- 层数不能太多:避免体系结构过于庞大
- 层次设计目标:编址、数据传输、差错控制、顺序控制、流量控制、拥塞控制、拆分、重组、复用、解复用、路由
2. 协议与服务
协议
-
实体:层中的活动元素,可以是软件(进程),也可以是硬件(网卡、智能 I/O 芯片),不同网络层次中的实体功能可以相同
-
对等实体:位于不同系统的同层实体间的互称,在协议的控制下通信
-
协议:计算机同层网络中,通信双方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
- 语法:二进制形式表示的命令和响应
- 语义:命令请求 + 完成动作 + 会送响应 + 同步、定时信号
-
连接:(n+1)实体利用(n)实体建立的联系,对等实体间的通信必须利用下层协议
服务
每一层功能的本质就是为其上层提供服务
-
服务访问点,SAP,Service Address Point:层间实体间的逻辑接口,层间服务必须在 SAP 上进行,每一层都向上提供 SAP
比如:物理层项式提供网卡接口,数据链路层向上提供 MAC,网络层向上提供 IP,传输层向上提供端口号,应用层向上提供 UI 界面
-
服务分类
- 面向连接:首先建立连接,使用连接传送数据,容易控制、顺序性好
- 无连接:每个包独立路由选择,不好控制,顺序性差
-
服务原语:(n+1)实体向(n)实体请求服务时,需要交流的一些信息
数据单元,Data Unit
-
协议数据单元 PDU:不同系统对等实体间为实现该层协议所交换的信息单位
-
PCI:协议控制信息,如:地址、差错控制信号、序号信息等
-
PDU 一般有长度限制
-
层间关系:由上到下,层层封装
-
-
服务数据单元 SDU:上层服务用户所要求传递的数据单元
由于 PDU 的大小一般都有定长度要求 的大小一般都有定长度要求 。 因此 ,PDU 的用户数据部分可能是经过段或 合并的 SDU
-
接口数据单元 IDU:同一系统相邻层实体的交互
- ICI:接口控制信息,协议在通过层间接口时,添加的一些控制信息,如通过多少字节、或要求的服务质量等,但是只对 IDU 通过层间接口时有用
3. 网络层次参考模型
OSI
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
- 应用层: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通信服务
- 表示层:处理被传送数据的表示问题(信息语法、语义)
- 会话层:建立、管理、终止不同机器上的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
- 传输层:源端主机 -> 目的主机,可靠的、满足服务质量要求发数据传输
- 网络层:源节点 -> 目的结点,建立、维护、终止网络连接
- 数据链路层:物理线路上提供可靠数据传输
- 物理层:物理媒体上透明传送原始比特流
TCP/IP
- 应用层:提供各种 Internet 管理和应用服务
FTP、SMTP... - 传输层: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
TCP、UDP - 网际层:控制通信子网提供 源点 -> 目的点的 IP 包传送
IP、ICMP、IGMP、ARP... - 网络接口层:物理层 + 信息链路层
这一层有时也被分为两层,所以 TCP/IP 协议可以说有 5 层

原文链接:计算机网络2:网络体系结构
nightmorning的博客 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还没有任何评论,你来说两句吧!